一对父子在马云上学时,每年资助400元,马云后来如何回报?
提起马云,想必在中国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他在商业上的天赋以及创新能力,很少有人能企及。而在商业取得巨大成功后,马云又开始从事公益慈善事业。他以一己之力,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状态。他能有后来的成就,与当初的领路人有很大的关系。而这位领路人便是来自澳大利亚的肯·莫利。
马云与莫利父子的结识
1980年,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,澳大利亚一对父子随旅游团来到了杭州旅行。这对父子,父亲名为肯·莫利,儿子则叫戴维·莫利,他们对历史悠久的中国充满了兴趣。在杭州,他们遇到了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,正用自己笨拙的英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打招呼。而这个男孩,便是马云。
马云与戴维
在见到莫利父子后,马云对戴维说:“我正在学英语,可以与你练习一下么?”对于这位热情的东方朋友,戴维自然不会拒绝,于是二人开始了英语对话。在公园相遇了几次后,马云与戴维成为了好朋友。之后,戴维回到澳大利亚,马云与戴维又成了笔友。在马云与戴维写信交谈的过程中,戴维的父亲肯也加入进来。肯写信告诉马云,让他在写信时,单词与单词之间的距离空的大一些,方便为他修改语病,以及纠正语法错误。
展开全文
在戴维父子的帮助下,马云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。他参加了三次高考,但第三次高考成绩总分离本科线还差5分。后来是因为杭州师范英语专业招生指标未满,部分英语成绩优异者获得升本机会,马云才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升入外语本科专业。可以说,是英语成就了马云。进入大学后,马云变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,凭借出色的英语稳坐外语系的前五名,还担任了两届杭州市学联主席。
马云出国参观
在马云读大二时,肯向马云发出了邀请,让他前往澳大利亚参观。但对当时的马云来说,出国无异于比“登天还难”。除了价格昂贵的机票外,护照和签证就是一个大问题。当时出国的签证,基本都是颁发给公务、探亲或留学等人群,所以马云先后7次申请签证都被拒绝,他陷入了绝望。莫利父子鼓励他:“再试试,说不定就成功了呢!”为此,肯还向澳洲驻中国大使馆发了电报,希望他们能协助马云拿到签证。
经过多番努力,马云终于有了签证,带着家人为他四处拼凑的100澳元,踏上了澳洲的土地。在澳大利亚,马云跟着莫利父子参观了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,游览了悉尼歌剧院和动物园,他的思想受到了冲击,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回国后,肯因为得知马云在大学生活困难,所以每年都会资助马云400元人民币的生活费。尽管现在看起来400元微不足道,但在当时那个年代,已经够一个大学生享受不错的生活。
马云的回报
在毕业后,马云与同学张瑛结婚,由于买不起房,远在澳洲的肯又资助了他2.2万澳元,让马云夫妇买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。所以对于马云来说,肯相当于他的另一个父亲。之后马云通过互联网创业,开创阿里巴巴等,也与当年在澳洲的见识有关。马云后来曾说,莫利父子为他的付出,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。他曾打算和这位“澳大利亚的父亲”,一起去西伯利亚坐火车旅行。
但马云的愿望还没实现,肯就在2004年离世了。肯是对马云影响很深的人,所以马云后来做公益,做慈善,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年少时受肯的影响。2017年,马云一次性给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捐款2000万美金(折合人民币1.3亿左右),设立了“马莫利奖学金”,用来资助那些有梦想,还肯努力的年轻人。而之所以选择纽卡斯尔大学,就是因为肯生前多次提及这所大学。
在捐赠仪式上,马云曾感慨地说:“我一直希望有一天,可以成为像莫利父子那样的人,帮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认识,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轻人。”所谓“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”,马云对肯最大的回报,便是将这份善意在世间继续传递下去。
评论